声明: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,作者:纪德,授权Soraor转载发布。
那个曾经被称作“疯子”的产品狂人,钉钉创始人陈航(无招),在离开阿里四年后即将王者归来。
连线Insight了解到,阿里集团拟收购陈航(无招)创办两氢一氧公司的投资人股份,交易完成后,陈航(无招)将出任阿里集团钉钉CEO。
无招是钉钉的灵魂人物,带领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但商业世界从无永恒的主角。2020年,无招与集团战略产生分歧,最终选择出走创业。接棒者叶军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钉钉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健康盈利”的商业化转身。如今,钉钉已成长为拥有7亿用户、5600家生态合作伙伴的超级平台。
就在人们以为这段故事已画上句号时,阿里又请回这位老将。这不仅是阿里To B业务线近年来的最大人事变动,更是其在AI时代的重要布局。
钉钉创始人无招,图源钉钉公众号
2025年的阿里经历着关键转折。今年以来,其港股股价已经累计上涨逾65%。其中AI业务是最重要的推动力。两个月前,阿里宣布千亿级AI资本开支时,市场用14%的单日涨幅表达了强烈看好。
但光有千亿级投入不行,通义大模型需要落地场景,企业服务业务亟待AI改造,而承载7亿用户的钉钉,必须从协作平台进化为真正的AI智能中枢。
这或许正是阿里召回无招的核心动因。一方面,收购其创业公司可以为即将到来的AI大战储备关键战力;另一方面,这位产品狂人当年能用“疯狂”模式打造现象级应用,如今或许正是钉钉AI突围的最佳人选。
这位归来的“破壁者”,能否带领钉钉再创奇迹?
钉钉为何需要无招回归?
无招的离开与回归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阿里战略重心的变化。
早期,无招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是钉钉成功的关键。2015年,在“来往”项目受挫后,他准确抓住企业服务市场的空白,带领团队打造出Ding消息、智能审批等一系列颠覆性功能。
他认为,创新不是模仿,“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拼命跑”,而是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。这种对细节的苛求、近乎偏执的创新精神,让他带领的团队,被外界戏称为“钉钉疯人院”,也让钉钉在协同办公领域站稳脚跟。
2020年成为钉钉发展的关键转折点。这一年,钉钉不仅实现了规模突破——用户数突破3亿、服务企业超1500万家,更因阿里“云钉一体”战略的实施而迎来重大变革。
随着钉钉被整体并入阿里云体系,其业务重心开始向大客户服务转移,而创始人无招也随之调任集团,担任CEO张勇的特别助理。
这一职位在阿里内部通常意味着过渡安排,但一年后,无招并未转战其他新业务,而是选择离开出走创业,并带走了原阿里钉钉副总裁任卿、原阿里钉钉市场部负责人甘聪,以及原阿里钉钉首席架构师、CTO朱鸿等核心骨干。
对坚持“服务海量小微企业”的无招而言,钉钉服务重心转向KA,是一种理念颠覆,因此无招的离开也情有可原。
陈航创立“两氢一氧”后,与阿里的联系并未完全切断。两氢一氧公司就位于海智大厦9号楼,与钉钉所在的5号楼仅一街之隔。
他的创业项目也很快获得了元璟资本的投资,而该机构的创始人正是现任阿里CEO吴泳铭。两人渊源颇深:2010年无招回归阿里
负责淘宝搜索,2015年创立钉钉,关键节点都得到了吴泳铭的支持。
戏剧化的是,2023年,阿里的战略再次调整,“云钉一体”战略并没有持续太久。
随着“1+6+N”组织变革的启动,集团拆分为多个独立业务集团,钉钉从阿里云剥离,成为“N”中的独立业务单元,不再由阿里云直接管理。钉钉的独立,也标志着“云钉一体”战略的阶段性完结。
几乎与此同时,无招回归的传闻开始浮现——他在2023年钉钉生态大会上的开场演讲,曾让外界猜测这位“钉钉之父”是否即将重掌帅印。
2024年,吴泳铭正式接任阿里CEO后,确立了“用户为先、AI驱动”的新战略。过去一年,阿里为了加码AI,在C端领域推出了AI旗舰应用“新夸克”,钉钉则被明确定义为“阿里To B最重要的AI应用资产”。
此时的钉钉,必须迎接从协同工具向AI智能体平台转型的关键挑战。而无招在低代码、开放生态上的积累,以及对中小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,恰好契合这一趋势。
对吴泳铭而言,无招的回归不仅关乎钉钉的未来,更是阿里整体AI战略的重要一步。在“高管年轻化”的背景下,阿里需要既能理解集团战略,又能打破大公司创新瓶颈的实战派。
而无招正是这样的人选——他既能用“疯子”般的执着打磨产品,又善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商业场景的解决方案。
时隔四年,这位“旧将”的回归,或许正是钉钉在AI时代实现突破的关键。
帮阿里打AI硬仗,钉钉不能输
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钉钉已成为阿里AI战略的核心战场。过去两年,这个拥有7亿用户的企业服务平台,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。
钉钉的AI转型始于2023年4月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。该阶段,钉钉与阿里云的协同作战,将大模型能力直接嵌入高频工作场景。
例如,用户通过简单的“/”斜杠指令,即可在文档、会议、审批等场景中唤醒十余项AI能力,让AI成为工作流中的自然组成部分。
2024年成为钉钉AI发展的关键一年。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突破长文本理解与复杂推理能力,AI Agent(智能体)的商业化前景骤然清晰。
OpenAI CFO萨拉·弗莱尔在达沃斯预言,AI 现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,AI Agent 将在软件开发、实验室研究和客户服务等领域担任 “员工” 角色。
吴泳铭也指出,生成式AI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AI Agent重构企业生产力。
钉钉迅速响应这一趋势,推出“AI助理”平台,覆盖工单处理、法务审查等高需求场景。企业还能零代码定制专属智能体,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在技术路线上,钉钉采取了开放策略。不仅接入阿里自研的通义,还开放对接包括DeepSeek、智谱AI、MiniMax、月之暗面等在内的多家头部模型,被内部戏称为“集齐七龙珠”。
这种多元模型架构,让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AI能力,例如教育机构偏好长文本理解能力,就可调用月之暗面模型;吸引了大量开发者,通过钉钉平台触达客户,截至2024年中,平台已汇聚超过50万个企业自建智能体。
钉钉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用户数据。
每天处理超10亿条消息,企业高频使用的考勤、审批、文档协作等功能,为AI技术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场景;积累的海量企业行为数据,通过阿里云的RAG 技术(检索增强生成)可以反哺模型训练。
但钉钉在做的事,竞争对手也都在做。飞书也在多个产品中融入了AI功能,包括内容创作、内容总结、数据分析等,也开放接入了多家头部模型。近期,广州白云机场中的一则飞书广告墙上,DeepSeek、MiniMax、月之暗面等国内九家头部的大模型公司Logo赫然在列。
面对激烈竞争,钉钉拿出了更多的筹码。
2025年3月,钉钉推出“AI创新N次方计划”,以极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加速AI生态建设。该计划推出“三免四助力”措施——免除开发者佣金、保证金及算力费用,同时提供品牌推广、销售渠道、技术支持和投资对接等全方位助力。
钉钉副总裁王铭甚至承诺“要钱给钱,要资源给资源,要客户给客户”,展现出打造AI生态的决心。
钉钉作为阿里AI+ To B场景的唯一入口,阿里集团的态度也很明确,吴泳铭提到“集团另一块非常重要的To B资产是钉钉。在我们看来,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业内协作、协同的场景和机会。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、面向To B领域的AI应用。”
从力度空前的开发者扶持,到无招等核心人才的回归,钉钉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在阿里的AI战略版图中,钉钉凭借其连接技术与商业的独特价值,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这个超级入口不仅承载着阿里To B业务的未来,更肩负着推动整个集团AI战略落地的重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