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(ID:almosthuman2014),作者:蛋酱,授权Soraor转载发布。

「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」二十年前的黎叔语录,现在听来也不过时。

这两年,大模型赛道风起云涌。科技公司们全力投入生成式 AI 技术的研发,期待将新的突破整合到自家产品中。OpenAI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样本,并受到了研究员、工程师和投资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讨论:为什么是 OpenAI?

它的成功不只来自于多年的坚持技术探索、投资者不断注入的资金,更重要的是一批顶尖AI 研究人员的聚集。我们能看到,在 ChatGPT、Sora、GPT-4o 等划时代产品的背后,有一长串名单的核心贡献者,

一家科技公司想要持续「伟大」,技术人才是关键要素。

目光转回国内,我们同样能看到一群怀抱着理想与热忱的技术人:有人苦战数月,和团队一起打造了首个中文原生 DiT 架构文生图开源模型;有人翻遍所有最新论文,为了将用户体验到的延迟从10毫秒降到1毫秒;有人多年如一日投身科学大模型的研发,希望找到用 AI 阐释生命的密码。

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?在走近并倾听了他们的故事之后,我们发现了三个共同要素:真心热爱的赛道、对前沿技术的极致追求,以及持之以恒的自我驱动。

当然,人才也需要鼓励创新的土壤来适配。一种观点是,科技公司应该不唯学历,公平选择最懂得解决问题的人。还有一种观点是,应该不唯资历,敢于重用新人,让团队永远流动着新鲜血液。总之,这是一个值得任何科技公司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让中文原生大模型做到世界领先

七年前,高研(化名)拿到博士学位踏上回国航班的时候,根本想象不到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人工智能领域会经历如此一场巨变。

我们知道,计算机视觉领域存在两种理解视觉处理的方式:判别式和生成式。这两种引导研究者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在高研毕业之前,以「人脸识别」为代表的判别式 AI 技术刚刚经历了一场爆发。从大洋彼岸到国内,技术创业的氛围同样火热,门禁打卡、手机解锁、智能家居等场景催生出大量全新的应用。

高研就是在这一年来到腾讯。这是一个「双向奔赴」的故事:手握数篇顶会顶刊的高研,只投了腾讯一家公司,然后,顺利通过当年腾讯的「技术大咖」项目入职。

如今,仅有7年工作经验的高研,已经先后在多个重点项目和论文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只不过这个过程中,他研究的内容在与时俱进。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,生成式 AI 的爆发几乎颠覆了以往的研究思路,文生图成为了视觉领域的新热点。

「技术不断发展,当年学的东西很多都『淘汰』了。」因此,学习也就成为了高研日常工作的一部分:每天下班回到家,都要浏览最新的技术研究,追踪最新的论文。

作为腾讯混元大模型团队最早的一批成员,高研的研发成果已经被很多人用上 —— 过去一年,混元大模型的文生图能力实现了「从无到有」,然后是更加「精准、美观」。

强大的文生图能力背后,是高研和团队成员的数月奋战:业内首个中文原生的 DiT 架构文生图模型「混元 - DiT」。最近,混元 - DiT 已经全面对外开源。

image

模型地址:https://huggingface.co/Tencent-Hunyuan/HunyuanDiT

技术报告地址:https://tencent.github.io/HunyuanDiT/asset/HunyuanDiTTechReport05140553.pdf

混元 - DiT 的视觉生成效果对比前代混元文生图大模型提升超过20%。它支持中英文双语输入及理解,参数量15亿,不仅可以支持文生图,也可以作为视频等多模态视觉生成的基础。

多次迭代后,混元文生图大模型已经解决了「语义、内容、质感」这三点关键难题,且率先迈出了落地的步伐:腾讯很早就开始在广告场景进行 AI 自动生成广告投放素材的探索,比如生成商品广告或广告配图的产品「腾讯广告妙思」。在广告业务下的多轮测评中,腾讯混元文生图的案例优秀率和广告主采纳率分别达到86% 和26%,均高于同类模型。

我们经常说幕后团队成就了一款产品的辉煌,但从另一个角度说,产品的成功也成就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。对于高研个人而言,他将参与混元大模型项目的经历比喻为「人生开了加速器」—— 手中掌握的技术不仅能在更广阔的场景上进行充分应用和验证,还能拓展出新的业务合作,这让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。

「博士毕业后,我教 AI 打游戏」

「父母知道你工作时打游戏吗?」

听到这个问题,傅志远(化名)笑了:「只知道我在游戏部门搞研究,但不知道我原来也打游戏。」

相比于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沉浸于论文和实验的生活节奏,傅志远工作之后确实「花了更多时间」在游戏上。

傅志远的研究方向是强化学习和多智能体系统,高校实验室的环境相对纯粹,大多时候是集中力量去突破领域内的某一个课题。在智能体技术的落地探索中,游戏行业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试验场。与现实世界一样,游戏也是丰富的学习环境,具有反应灵敏的实时设置和不断变化的目标。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构建更强大的 AI 智能体,赋予整个系统更强的规划或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这也是傅志远在毕业之际思考的问题:新兴 AI 技术能给游戏带来哪些新的突破?

在南洋理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,傅志远决定回国,加入腾讯 IEG 光子工作室群。像腾讯这样的大厂,不管是算力资源还是用来训练和优化 AI 系统的游戏环境资源,都能提供最顶配的条件。

来到腾讯后,傅志远从游戏玩家变成了帮助开发游戏的人。「粗略算来,60% 的时间跟游戏本身的业务打交道,40% 的时间在学习、应用新的游戏技术。」具体地说,他的工作任务是使用 AI 改善游戏体验。

通常来说,AI 会被事先设置一个「奖惩机制」,然后自主进行玩法机制的探索和检查游戏功能是否有 bug,有时候还能发现一些人类没挖掘到的「亮点」:比如哪种匹配方式更有利于获胜、哪里可以钻空子、哪里可以有无限资源。最终,这些发现都会被用来改进游戏体验。

与实验室不同的是,技术落地需要更多地考虑用户体验。比如,加入 AI 模型能力固然有好处,却会增加游戏安装包的体量,团队要考虑如何在极限条件下让模型高效运转,不然会带来高延迟、高耗能、占内存、手机发烫等问题。

「20毫秒延迟和1毫秒延迟,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有差异的。AI 的目标是让用户玩游戏的时候更快乐!」

在一个优秀人才集聚的地方,或多或少会有些「卷」。特别是与业务紧密相关的研究项目,会驱动人不停地思考和创造,既要熟悉游戏业务,也要追踪最新的 AI 技术。所以,每当有一篇重要的 AI 智能体新论文出现,内部团队都会马上坐下来认真讨论。

当自己参与训练的第一个模型在真实的商业环境里跑起来,傅志远的心理活动很强烈:「有一种听到赛车发动机在轰鸣的感觉,会很兴奋和期待。」

做有长期价值的事

和高研和傅志远相比,王艾文(化名)多年来的攻关方向一直很「学术」,从博士到入职腾讯 AI Lab 后都是如此。

近年来,将 AI 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科学领域,如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医学,即所谓的 AI for Science,是被寄予厚望的交叉领域,很多此前无法计算的复杂问题能够被很好地建模,并且得出足以指导现实世界中工程实践的有效预测,前所未有地促进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。

其中,蛋白质组学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。科学界曾经认为,只要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序列图,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相同的基因往往有不同的表达,这就是蛋白质组不一样的体现。

一个有趣的比喻是: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、元素表与化工厂。因此,要真正阐释生命,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。

这就是王艾文近年来在做的事情。今年,她参与的三项「蛋白质组」主题的研究相继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,分别为解决蛋白组学中的数据库、AI 建模和 AI 辅助临床分析问题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方案。

image

对王艾文个人而言,最难得的是腾讯 AI Lab 提供了一种非常纯粹的研究环境。

相较于所见即所得的商业价值,长期价值往往更难被看清楚。今时今日,我们很难确定几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不能撬动一个大规模的市场,但也许生物产业的下一个爆发点很快就会到来。

腾讯2025青云计划启动:大模型人才扩招50%

如果将眼光放长远一些,技术人才不仅是科技公司之间的争夺,也关乎国家层面的综合实力竞争。

大模型浪潮的爆发,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争夺顶尖AI 人才的激烈程度。今年,腾讯在新一届青云计划中特别强调:要加强大模型领域人才的招募,名额要比去年再增加50%。招募范围面向「全球顶尖学子」,提供的是「极具竞争力的薪酬」,还有定制化的培养方案、核心业务工作机会、前瞻性技术课题等极具吸引力的条件。

今年3月,一份「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2.0」,追踪了多位顶级AI 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的全球分布与流动情况。报告发现,中国培养了相当大比例的全球顶级AI 研究人员,这一数字从2019年的29% 上升到了2022年的47%,而且越来越多的 AI 人才选择了在中国发展。

中国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,正是吸引这些 AI 人才的因素。经历了去年的一场百模大战,中国已有200多个大模型,且还在快速增长。在大模型时代,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初创企业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可以看到,中国在大模型技术落地层面已经走在前列。论起做产品,中国公司比海外公司多了一份「场景」优势,而大模型市场的升温会带动起上下游产业链,同时提升了数据、算力和算法等领域的人才需求,也为这些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。

一直以来,腾讯都非常重视对技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,过往通过顶尖技术人才招募项目加入腾讯的同学中,目前已有几十位已成长为各大业务部门的核心骨干和技术中高管。他们在各个项目中贡献自己的才华,也找到了更清晰的人生目标。

6月19日,腾讯宣布全新一年的青云计划正式启动。

本年度青云计划招募的范围包括 AI 大模型、基础设施 / 硬件、金融科技、存储 / 数据库、机器人、多媒体、游戏引擎、安全、量子、大数据共十大技术领域。特别是,加入腾讯青云计划的人才,将由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和俞栋、吴石等杰出科学家担任导师。

报名候选人的毕业时间需符合:

2023年1月 -2025年12月的博士同学

2024年1月 -2025年12月的本硕同学

同时,报名青云计划的候选人要满足以下三项要求:

有真正的技术理想,技术热忱,技术执着,愿用技术力量提升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品质;

学生时代便取得了出色的技术成就,在学术、实践、竞赛等任一领域有卓越表现;

能以独到的洞察力,穿透技术本质并应用落地,为复杂问题提供创新而深远的答案。

另外,预计从7月起,腾讯将组织多场青云技术沙龙活动 & 技术开放日,携手业务领军人、科学界学术大咖、腾讯技术大牛等共同探讨技术领域最前沿的话题,助力技术人才发展。